廉颇是哪国人(蔺相如)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收录了一篇课文,叫《将相和》。课文讲述了赵国名相蔺相如与名将廉颇的故事。

故事说:蔺相如在奉命出使秦国和参加渑池之会时,机智勇敢,不但使得完璧归赵,还让赵惠文王避免遭受到秦王的羞辱,升迁为右上卿,位居名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凭借军功才被封为上卿,蔺相如耍了一番嘴皮子,居然职位比自己还高,更何况蔺相如本来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廉颇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了,便不肯与他碰面;在外面遇到了,也是躲得远远的。

完璧归赵

蔺相如的门客觉得很没有面子,打算辞去。蔺相如挽留他们说:“我之所以躲着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保持团结。如果我们不和,秦国就会趁机来攻打我们。”

廉颇听说后,很是羞愧,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在那以后,蔺相如与廉颇成为一对很好的朋友。

负荆请罪

在中国,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可许多人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的最终结局。

蔺相如是今天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作为战国时期赵国最知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蔺相如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奉命出使秦国、参加渑池之会,并产生了3个成语,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此后,蔺相如年龄增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公元前260年,著名的长平之战爆发。当赵孝成王打算用赵奢的儿子赵括来代替廉颇统领大军,与秦军作战时,蔺相如进行了劝阻。他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变也。”意思是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水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随机应变。

赵括

这里,又产生了一个成语:胶柱鼓瑟。

遗憾的是,赵孝成王没有听从两人的建议,依然任用赵括为大将。结果不出蔺相如的预料。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名将白起率领大军击败了赵括,将其射杀,并将俘获的40万赵国军队全部坑杀。紧接着,白起趁热打铁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长达一年多时间。幸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齐国及时出兵援助,逼退了秦军。赵国这才避免了亡国的危险。

就在五国出兵救助赵国期间,蔺相如病逝。

蔺相如

廉颇在蔺相如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际,依然活跃在战场上,多次参加重大军事行动。从公元前279年到公元前260年,十几年间廉颇参与攻打齐国一次,攻打魏国两次,均取得了胜利。此外,还打败了秦军的一次进攻。

那段时期,廉颇是赵国的中流砥柱。有了廉颇的存在,赵国就变得安枕无忧。

接下来就是长平之战了。长平之战打响之初,赵军主帅是廉颇。廉颇采用正确的战术与秦军周旋,双方僵持不下。可惜赵孝成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替代廉颇,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蔺相如去世后,廉颇也进入了晚年。俗话说:“老当益壮。”廉颇还是像以往那样生龙活虎。公元前251年,燕国派大军入侵赵国,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上演“以少击多”的经典战例,大败燕军,迫使燕国割让5座城池讲和。

此战后,赵孝成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将他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相当于代理宰相。

廉颇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不喜欢廉颇。当时,廉颇正在率领军队攻打并夺取魏国的繁阳。赵悼襄王一继位,就革除了廉颇的职务,并派武襄君乐乘取而代之。廉颇大怒,暴脾气当场发作,拒不交出兵权,还派兵攻打乐乘。乐乘打不过廉颇,逃跑了。

这下子,廉颇是不可能回到赵国了。他走投无路之下,离开赵国前往投奔魏国。昔日的敌人变成了朋友,魏王收留了廉颇,却并不想重用他。廉颇留在魏国一点意思都没有。这时候,赵国因多次遭到秦军进攻,赵悼襄王怀念起廉颇来,派人到魏国来慰问廉颇,并查看他的近况,看是否还能 上马作战。

赵悼襄王

廉颇其实也很想回到赵国,因此在使者面前表现了一番,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战斗力还在。可是,这位使者回去后说了廉颇的坏话,说道:“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顿饭功夫,廉颇就上了3次厕所,看样子肠胃功能不太好啊。赵悼襄王听了,便打消了重新任用廉颇的主意。

廉颇无奈之下,去了楚国。公元前243年,廉颇在楚国郁郁而终。21年后,廉颇和蔺相如曾经联手保护的赵国被秦军灭亡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