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主要内容简短介绍(有关藏戏的相关资料简介)

藏戏是藏族人民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及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仪式和酬神醮鬼、民间歌舞、说唱表演等不同艺术土壤上形成的。

一、西藏、安多与甘孜藏戏的区别

⒈相同之处:剧本均由“顿”、“雄”和“扎西”组成:

⑴ “顿”:是未入正戏前的开场白,是演出的序幕,其内容一般都是向神佛祈祷,向观众祝福,有时还介绍一下正戏的内容。

⑵ “雄”:是正戏,是藏戏里的主要内容,根据戏的不同而有不同内容和情节,长的场面多有唱几天的。

⑶ “扎西”:是演戏结束的祝福。

⒉不同之处:

⑴名称不同:西藏和甘孜对传统性的八大藏戏统称“阿姐拉姆”;安多则称“郎姆塔”。

⑵ 语言不同:西藏藏戏由拉萨方言演唱;安多藏戏用安多口语演唱;而甘孜藏戏则用甘孜口语演唱,但所涉及的内容是一样的。

⑶ 演出方式不同:西藏藏戏采取广场演出方式;安多藏戏采取舞台演出方式;而甘孜藏戏解放前采用广场表演方式,解放后又用舞台演出方式,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广场或舞台演出方式。

⑷ 道具不同:西藏藏戏从化妆和面具上(如白、蓝面具等)显示角色的身分和性格;安多藏戏除剧情中的神怪角色外,演员一般不戴面具;甘孜藏戏除序幕舞和动物舞外,只装饰不戴面具。

⑸ 音乐不同:西藏藏戏用鼓、钹、号;安多藏戏演奏用扬琴、二胡、笛子、龙头琴、唢呐等;甘孜藏戏演奏用鼓、钹、长号、唢呐等乐器伴奏。

⑹ 烘托方式不同:西藏和甘孜藏戏演员演唱时,后场合声帮腔;安多藏戏演唱时不带帮腔,而加笛子、扬琴和少数打击乐器作为伴奏。

⑺ 剧本不同:西藏藏戏以八大藏戏为主要演出蓝本;甘孜和安多藏戏演出除八大藏戏剧目外,还有其独特的传统剧目,如松赞干布、格萨尔等。

⑻ 西藏和安多藏戏表演结束时,演员向观众祝福后,有时还有歌舞或接受观众捐赠的内容;甘孜藏戏结束祝福后,有时则把舞形变成纳布嘎钦(阴阳图形)表示演出已经结束。

二、甘孜藏戏的种类与源流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对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实写照,县内藏戏表演十分普及。目前,县境内的藏戏可以分为羌姆、阿姐拉姆、协、夏卓等,简述于后;

⒈羌姆:

甘孜各教派的羌姆都来源于西藏。羌姆大约在公元八至九世纪传入。其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大鼓、钹、长号、海螺、法铃、唢呐等。击鼓是舞蹈中最为重要的节拍指示。

⒉协:

又叫“弦子”。在甘孜县境内有孔萨协钦、仲萨协、格达协,郎扎协等,其中白利寺五世格达活佛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格达弦子尤为著名。

表演时无伴奏乐器,起舞时,男女两队轮歌共舞,围成圆圈,相对而立,男演员抬头,女演员低头,沿着弧线,先慢后快,边歌边舞,舞蹈的脚步动作矫健,带有“夏 卓”的风韵。格达活佛的诗歌,具有藏族文学的新内容和新思想。

1936年,北上抗日的红军到达甘孜,格达活佛亲眼看到红军不进驻寺院,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 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优良军纪,使他感到共产党的伟大和红军的可敬。活佛曾在其诗歌中写到;“天空出现雨云,干旱土地多高兴;红军带了红雨来,红旗红星亮心中”。

他以久旱逢甘霖作比喻,表达了对红军盼望已久,非常欢迎的心情,赞美了共产党给藏族人民指明了前途,使他们心明眼亮。当红军继续北上,离开甘孜地区时,他用诗歌抒发了对红军依依难舍的心情:“红军走了,寨子空了;寨子空了心不焦,焦心的是红军走了”。

又如“彩云是红军的旗帜,高山是红军的臂膀;红军啊! 你们给我留下了金石的语言,藏族人民永远在你的指引下成长”。抒发了自己对红军的惜别之情。红军离开甘孜北上之后,当地的反动统治者又重新骑在人民头上进行压迫剥削。

他又用“恩人红军”会来“搭救”的话来鼓励藏族人民,他写道“山高有什么可怕,红军给了我一匹骏马;谁说没有人同情,有搭救我们的恩人 红军”。又如“山上种树盼果实,地里播种盼丰收;英雄的红军早回来啊,藏民盼的是苦日子有个尽头”。

据说格达活佛写了二十四首诗歌,并教演员唱,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格达弦子有唱跳的民间舞。

⒊夏卓:

俗称“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 大金寺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学回。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

夏卓传到甘孜之初由寺庙掌握,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或腰部需挂 1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

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继承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长处,形成了“甘孜踢踏”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

“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它的主要动作是在 于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同时,上肢配合动作协调、舒展大方。甘孜踢踏舞曾于1964年应邀赴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了优秀节目 奖;

1980年参加全国农民业余文艺调演,获得了优秀节目奖;1990年,参加全省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还获得州、县颁发的多项奖。

特别 是2000年在甘孜建州五十周年艺术节上,康定城万人空巷争看规模庞大的百人甘孜踢踏,小伙子们矫健、粗犷的舞姿一时间在众多来宾和群众中掀起了一阵“甘孜踢踏热”。

甘孜踢踏,已经成为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甘孜县踢踏演出队曾代表甘孜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受到了各 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高度赞誉。

无论是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集会庆典,只要有演出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踢踏已成为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⒋阿姐拉姆:

即甘孜藏戏。藏历铁鼠年(1780年)从西藏传入,当年,甘孜寺阿巴扎仓嘎洛勒巴去西藏日喀则噶丹寺学习“迥巴”派藏戏,带回剧本和“嘎尔”(祭祀舞)的乐谱及制作精致形象逼真的面具工艺,并把所学的藏戏艺术传授给甘孜寺阿巴扎仓藏戏团。

藏历水猴年(1932年),日嘉喇嘛接管了剧团,并表演了藏戏剧目《郎萨雯波》,从此,藏戏在甘孜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甘孜藏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