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关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同为咏叹洞庭湖的名篇,可二者的营造的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从意象、炼字、立意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洞庭湖古称“九江”、“云梦”和“重湖”等,是长江中游荆江南岸的大泽,曾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湖面波澜壮阔,风光秀丽迷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歌咏洞庭湖壮观景色的名作不少。

如范仲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唐代诗人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韩愈“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登岳阳楼》)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刘禹锡“湖光山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在众多歌咏洞庭湖的诗文中,以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尤为后人所传颂。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论文也相当多,下面主要从两诗的境界进行比较。

孟浩然的一生主要是在隐居漫游中度过的,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一位诗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那年到长安谋取功名,失意而归。

当时与他交谊甚深的张九龄是开元贤相之一。孟浩然一直在寻找入仕的终南捷径,因得不到入仕的机会而苦恼。

所以他在游览洞庭湖时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诗。希望得到张丞相在政治上的援引。

杜诗《登岳阳楼》,作于公元768年。这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当时他贫病交加,处境凄惨,全家生活在一条小船上,漂泊不定。

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诗人仍为国家安危而垂泪,写下了这首抒发悲苦之情的名作: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从总体上看,前半部分同赋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观。后半部分借景抒发了诗人各自的情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很多评论家认为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诗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描绘得如在目前,其他诗人不能企及。但是读到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则是另一种感觉,杜诗表达了杜甫气吞山河的广阔胸襟。笔者认为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意象的选取分析,孟浩然诗的意象仅限于云梦泽、岳阳城,而杜甫诗的意象除了洞庭水、岳阳楼外,还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在内。

孟浩然笔下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洞庭湖上一片水天相接,水天融合在一起的浩淼。天空映照在湖水中,似乎是湖水包含了天空。如此波澜壮阔的湖面,自然是雷霆万钧,波涛汹涌,因而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太阳的照耀下沸腾起来,翻滚蒸腾。一个“蒸”字写出了烟波浩渺、水面茫茫的壮丽景象。而滚动的波浪似乎要将岳阳城撼动起来。孟诗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雄伟景观。

而杜甫笔下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似乎也是描绘了洞庭湖浩瀚无际、宏伟壮观的画面,但是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甚至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一般,此时的洞庭湖则包吴楚而浸乾坤的气象。浩大的洞庭湖衬托出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因而杜诗比孟诗的气象更加宏大。

二、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孟诗中的“蒸”、“撼”和杜甫诗中“坼”、“浮”炼得好。

孟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瀚,蓄积丰厚;一个“撼”字,笔力千钧,仿佛让读者看到“卷起千堆雪”的壮阔画面,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

杜甫《登岳阳楼》只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是写景的,给人一种雄伟壮大之感。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写出了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面的壮观景象,境界扩大,气象雄伟。《说文解字》:“坼,裂也”。

面对着浩淼无际的湖面,诗人仿佛看到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裂开来,日月天地似乎在湖水中浮动。这一句虽是虚写,但状楼前水势,雄伟豪放。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就是因为有了这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之上缓缓行进,这景象何等恢宏!

三、主题立意不同。孟诗是投赠干谒诗,杜诗是感时伤世,报国无门之作。

孟诗和杜诗的立意是不同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诗,也是一首干谒诗。作于公元733年,当时诗人四十四岁,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失利,又因写诗,因“不才明主弃”之句,得罪了唐玄宗,受到冷遇,放还归山。

他回到家乡襄阳后,又南游洞庭湖,面对波澜壮阔的湖水,不禁又激起他积极入世,想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所以他就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朝宰相张九龄,请求他援引自己,但是诗人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和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自己渴望入仕的强烈愿望。整首诗都围绕希望张丞相引荐而展开。

而杜甫《登岳阳楼》是诗人晚年登楼感怀之作,面对洞庭湖水感怀自己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国家依然动荡,而自己不能报国的哀伤。

《登岳阳楼》是杜甫五十六岁写的,垂垂老矣,年老多病。这一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州,来到岳阳城,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眺望碧波荡漾的洞庭湖。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可见这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洋溢着登楼的喜悦。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遗憾。

登上高高的岳阳楼,诗人面对广阔的洞庭湖,顿时思绪万千。眼前的壮丽景象令诗人联想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自古文人墨客会产生登高伤怀之感,何况年已五十六岁、一生漂泊无定的杜甫。

诗人面对广阔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想到国家,不禁涕泪横流。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至老不变,即使在登楼赏景时心中也装着社稷国家。此刻登高感伤完自己的身世后,杜甫又联想到国家战乱不止。

“戎马关山北”,是想到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引起了诗人的的感伤。国家动荡不安,而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国出力,增添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孟浩然和杜甫都表达了自己想要报效国家、报效朝廷的愿望,但一为求仕,一为哀叹报国无门。且杜诗中同时包涵了身世之悲和家国之忧,境界更为阔大,这是孟诗不能相比的。

从以上三方面看孟浩然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千秋,同为千古佳作。就描写洞庭湖而言,杜诗的境界更扩大;就炼字方面,两诗都有笔力千钧的两字,孟诗有“蒸”和“撼”,杜诗有“坼”和“浮”,不相上下;就诗的立意和内涵而言,孟诗为投赠干谒诗,杜诗是集身世之悲和家国之忧为一体之作,内涵更加丰富,境界更加深远,杜诗胜于孟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