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好词好句赏析(俗世奇人精彩片段摘抄)

这本书里记述的人和事都在清末民初的天津,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包含19篇短篇小说。您翻开读,就看到一组天津卫奇人群像铺陈开来,颇有一些明代传奇小说的风采。像大家耳熟能详的狗不理、泥人张,这些天津卫知名老字号的故事,在书中都有记述。

这本书语言风格非常通俗、生动、诙谐,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融入了天津方言。如果您熟悉天津的方言,那么一边看着书,同时脑补上天津话的声调,那看书真“赛”(赛:天津方言,意思是像)是听着街头的评书艺人在给你绘声绘色地讲着传奇故事,有着很强的阅读快感!

为了让大家对这本书有直观的感受,在这里给大家阅读一段书里的原文: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菜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你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这本书的每一篇故事里都一张插图,是冯骥才先生亲手绘制的,用漫画的手法画成,读着文字再看着画会时觉得每位奇人都更加神气活现、跃然纸上了。

怎么样,这本书是不是挺有魅力?

今天呢,我要在这给大家分享的,还有一点我读书的感受。因为我本人是做广告的,而这本书里写的天津又是商埠,书中所写的很多故事都与商业经营密不可分。光阴斗转,物换星移,但人性使然,商业的本质依旧。这本书里的故事虽然都发生在清末民初,你会发现这里面描述的现象,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发明的新概念,其实在100年前的天津码头就有了。

比如说“爆款”,网店的经营者都盼着出爆款,消费者也会跟风买爆款。在小说《鼓一张》里,就讲了爆款年画的故事。在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创作者们每年都盼着自己家可以出“爆款”,只不过用的说法是“鼓“,你家的年画“鼓出来了”,意思就是你家的年画卖火了,成了爆款。而且“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到哪一方”。年画“鼓出来”是一件难以琢磨,难以预料的事。

小说里的主人公白小宝就是一位杨柳青的年画艺人,心心念念地想着自家的年画可以鼓出来,想着这祖传的老版“鼓”不起来,只能糊口而不能发财,一时气急败坏,酒后把老版给弄毁了,搞得年画上胖娃娃的头上少了一朵花,没成想,这画竟然“鼓”出来了,一时成了天津人争相购买的爆款年画,白小宝因此发了财,来年翻盖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谁也搞不明白,少了一朵花的年画娃娃怎么反倒招人喜欢,可同样的一张画,到了明年,就再不会鼓出来了。

可见这爆款的产生,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缺一不可,就像中彩票一样。而且我还发现,这书中不仅写了爆款,还有专业营销策划人的身影。这种咨询公司、策略公司承揽的业务原来一直存在于市井江湖之中。小说《四十八样》中,俞六为了卖药糖,想方设法吸引顾客的眼球,就求教于刘二爷。刘二爷点拔俞六,卖糖要有绝活,他于是优化了卖糖的工具,被人学了去,刘二爷又教俞六要有别人学不去的绝活,俞六就又加上了表演,搞得看卖糖如同看把式,最后为了杜绝其他卖糖的人抄袭,刘二爷又教了他一段逗趣又骂人的嘎话,让这俞六的四十八样在天津卖出了名堂,这刘二爷不就是一位营销策划人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