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1. “俄国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简介 她是怎么死的

《爱》作者:阿赫玛托娃作者简介: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苏联俄罗斯女诗人。

“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

1889年6于23日生于敖德萨一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俄海军舰队的机械工程师;母亲出身贵族,受过上层社会的传统教育。刚满11岁便随家搬迁到彼得堡近郊皇村,在那读中学,并开始写诗。

原诗:有时像一条小蛇蜷成一团,偎在心田上施展法术,有时在白色的窗台上像只小鸽子整天不停地咕咕。有时在晶莹的霜花里一闪,有时又沉在紫罗兰的梦境……但它准确而又神秘地来自喜悦,来自宁静。

在惆怅的琴声的祈祷中,它善于如此甜蜜地哭诉,有时候会突然令人心悸;在陌生的浅笑中把它认出。(乌兰汗译)和所有的少女一样,阿赫马托娃的少女时代也是浪漫多情的。

更何况她是那么富有诗人气质,充满才情和幻想。1903年,她在皇村与古米廖夫相识。

后者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而她还是个中学生。接下来,长达6年的恋爱。

其间,古米廖夫数次出于对她的爱情而自杀,有一次还与人发生了决斗,所幸那人的枪出现了问题。与其说是她对两人的关系始终摇摆不定,不如说她太沉醉于心中的神秘而美好的爱情以至于现实的一切总让她不踏实不甘心。

当两人结婚时,阿赫玛托娃也意识到:“他的激情已经消耗殆尽了。”【这首《爱》就是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很能折射她的那一段心灵轨迹。】

诗的开头一节以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表现了爱情神奇的魅力,揭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隐秘而微妙的爱之初体验。爱是什么?既让人恐惧紧张,带有罪恶感诱惑,却又让你感受到青春欲望萌动时神奇变幻的幸福与甜美。

你无法分清是窗外声声爱的呼唤,还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渴盼?诗的第二节采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爱有时灵光一闪射向心田,若有所获可是追忆起来却又惘然;有时又化作美丽无比的梦境让你在宁静与喜悦中慢慢怀想……第三节,诗人在对爱之初体验的精彩描写之后,呈现出朴素与庄重,通过“祈祷”“哭诉”“心悸”“陌生”等词语,表现了对真正高尚爱情的炽烈而迫切的渴求。这里要注意的是,尽管这是诗人的早期诗作,但其诗歌语言极具表现力。

虽极为节制却给人丰富想象,让人反复回味。

2.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和月亮都是指的谁

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那么月亮呢?月亮是美丽的阿赫玛托娃。

2006年的3月5日,是阿赫玛托娃逝世40周年纪念日。1966年3月5日那个清晨不属于月亮,阿赫玛托娃因心肌梗塞突然告别了人世。

还好,77岁了,活到这个岁上不容易了。生于1889年的阿赫玛托娃,在她百岁诞辰的1989年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最高荣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 的光辉大师”。

国内有不少版本的阿赫玛托娃传记作品,我手头有较早的译本,是俄罗斯学者阿·;帕甫洛夫斯基所著的《安·;阿赫玛托娃传》;新近出版的是学者汪剑钊教授所著的《阿赫玛托娃传》,图文并茂,在阿赫玛托娃逝世40周年的时候与读者见面。 阿赫玛托娃!阿赫玛托娃!一位俄罗斯大师级的诗人,一位俄罗斯伟大的母亲,她的命运是如此坎坷。

年轻时的阿赫玛托娃那么美丽,是典型的俄罗斯美少女;14岁时,在那个圣诞节前夕,她结识了比她大3岁的诗人古米廖夫,古米廖夫疯狂地爱上了她,并因求婚被她拒绝而试图自杀过4次。最后,阿赫玛托娃答应嫁给了他。

1910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结婚,不久就迎来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1921年8月,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不难想象的—;—;“反革命阴谋罪”,阿赫玛托娃自然受到了牵连。到了三十年代,她的儿子列夫两次被捕,第1次在1935年,第2次在1938年,原因皆为莫须有,比如第2次被捕仅仅是因为他不承认自己父亲有所谓的“历史问题”。

概括那个年代苏联的特征,只需要3个字:大清洗。捕过一次之后再捕一次是“很正常”的,那些早在20年代就被投入监狱、被关进劳改营、被弄到政治隔离所,以及被流放的成千上万的人,尽管到了1934年多数已释放,而且表现“良好”,但过了两三年后几乎全部重又被捕,所以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阿赫玛托娃儿子是大清洗高潮三年里500万因政治原因被捕者中的一员。

白银的月亮凝立如冰,白银的月亮更是惨淡如水。就在那个令俄罗斯人不堪回首的大清洗时代,因为儿子的被捕,诗人成就了她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

汪剑钊在《阿赫玛托娃传》自序里提到一个细节,瞬间就刻录在我的大脑里无法删除:“当时,为了保存这部作品,诗人不得已像生活在荷马时代一样,写完某些片段,便给自己最可靠的朋友朗诵,然后由后者背诵,在脑子里‘存盘’,再毁弃手稿。”这就是没有电脑的时代,被人脑所存盘的《安魂曲》! 一个不把人当人的地方,是不可能把诗歌当诗歌的,诗歌倒是能成为罪行的证据。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17世纪英国诗人德莱顿曾说:“人类所有专制中,最糟的是折磨精神的专制。”阿赫玛托娃正处在这样的精神专制的折磨中。

一个精神分裂的时代,是能够把一个人的精神弄分裂的。但《安魂曲》要抵抗这样的精神折磨。

《安魂曲》写于1935年至1941年期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魂曲》成了一部只在民间流传的作品,直到1987年它们才得以全文发表在《十月》杂志上。1956年5月,儿子列夫才被释放回家;1957年4月1日,在列宁格勒,阿赫玛托娃给《安魂曲》写下非常精短的《代序》: 在叶若夫主义肆虐的恐怖年代,我在列宁格勒的探监队列中度过了十七个月。

有一次,有人“认出”了我。当时,一个站在我身后的女人,嘴唇发青,当然她从未听说过我的名字,她从我们都已习惯了的那种麻木状态中苏醒过来,凑近我的耳朵(那里所有人都是低声说话的)问道:“您能描写这儿的情形吗?”我就说道:“能。”

于是,一丝曾经有过的淡淡笑意,从她的脸上掠过。 这个触发阿赫玛托娃构思创作《安魂曲》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在博大深厚的黑土层里长大的俄罗斯人民的坚韧与伟大。

一位普通的探监妇女,她并不知道阿赫玛托娃,但她希冀着有人把那一切给写下来!于是,阿赫玛托娃用组诗《安魂曲》,让人道主义精神在那个恐怖的时代发出了最强音。“这组诗歌不仅是一部关于自己的命运、自己儿子的命运的作品,而且也是一部关于整个民族背负十字架的苦难的作品。

在这组诗中,阿赫玛托娃不仅是列夫·;古米廖夫的母亲,而且是整个俄罗斯母亲的代表。”俄罗斯作家为什么有着博大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因为有着像黑土层那样博大深厚的俄罗斯人民的孕育。

另外一个细节,印证了同样的“沉默的石头保留火种”。学者林治贤在《流亡者译丛》总序中提到:苏联作家格拉宁在参加为著名讽刺作家左琴科恢复名誉的活动后,到档案馆查找左琴科在几十年前一次批判会上发言的速记记录。

记录在册但被人清掉了。谁干的?不得而知。

格拉宁说:“有一回,我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向一位认识的女速记员讲了我多年来四处寻找那一份速记记录,却徒劳无益……过了大约两个月,她打电话请我去。当我赶到时,她没作任何解释,递给我一叠打字机打好的纸。

这正是左琴科那个讲话的速记记录。”这就是从当时与会的一位女速记员那里得到的!速记记录上贴着一张字条:“对不起,有些地方记了个大概,我当时特别激动,眼泪影响。

3. 求印度和俄罗斯关于月亮的诗

印度 泰戈尔 新月集

俄罗斯 普希金 月亮

孤独、凄怆的月亮,

你为什么从云端里出现,

透过窗户,向我的枕上

投下清辉一片?

你的忧郁的脸容

引起我悲伤的浮想,

和爱情的无益的哀痛;

骄傲的理智难以抑制的愿望

又在我的心头重新激荡。

飞走吧,往事的回忆,

不行的爱情啊,请你安息!

已不会再有那样的月夜,

当你以神迷的光线

穿过幽暗的梣树林

将静谧的光辉倾泻,

淡淡地,隐约地

照出我恋人的美丽。

情欲的欢快啊,你算什么?

怎能比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那种内在的美的欢乐?

已逝的喜悦怎能再往回奔?

光阴啊,那秒秒分分

为什么如此飞快地消失?

当那朝霞突然升起

轻盈的夜色为何就淡去?

月亮啊,你为什么要逃走,

沉没在那明朗的蓝天里?

为什么天上要闪出晨曦?

为什么我和恋人要别离?

帮我赏析

4. 求,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

安娜·阿赫玛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在百姓心中,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苏联政府的嘴里,她却被污蔑为“荡妇兼修女”。1912年在俄罗斯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1914年3月,出版第二本诗集《念珠》,1917年9月,出版第三本诗集《白色的群鸟》。三本诗集的出版使阿赫玛托娃跻身于俄罗斯一流诗人行列。1935年至1941年期间,儿子被捕、无尽的迫害与磨难下,诗人写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挽歌》)。

谢尔盖·叶赛宁,1915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亡灵节》(Радуница),开始闻名于文坛。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对叶赛宁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开始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以至于形成了所谓以“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为形态的“叶赛宁气质”(但此说法并不普遍)。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科夫斯基,早期诗作带有未来主义色彩。十月革命后的《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等诗作歌颂了十月革命,呼吁艺术家同革命结合。1919年后参加《罗斯塔之窗》工作,写诗作画同反对派进行斗争。1924年列宁逝世后,发表长诗《列宁》,深切悼念这位伟大的领袖。曾出访过法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写了《我发现美洲》、《百老汇》等国际题材的诗篇。还写有《臭虫》、《澡堂》等讽刺喜剧等作品。他与叶赛宁不和。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出生在一个犹太“艺术家庭”,以小说《日瓦戈医生》闻名于世,但此书因批判了苏联体制,长期被列为禁书。后来以意大利以及其它二十多国译文,在欧洲广为流行。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诗集《雾霭中的双子星座》(Близнец в тучах, 1914年)

诗集《我和妹妹的人生》(Сестра моя — жизнь, 1922年)

诗集《1905年》(Девятьсот пятый год, 1926年)

韵文小说《安全证》(Спекторский, 1931年)

诗集《在早班车上》(На ранних поездах, 1943年)

翻译《浮士德》(Faust,1953年)

翻译《莎士比亚作品集》(1953年)

小说《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1958年/1987年)

安德烈·别雷的代表作是小说《彼得堡》。对俄国该向哪边行作出了探讨并创作三部曲,由《银鸽》、《彼得堡》和《无形的城堡》构成,《银鸽》和《彼得堡》相继写成并出版,而第三部却未最终完成,《无形的城堡》 后更名为《我的一生》《我的一生》也未写完,具有自传意味的《科吉克·列达耶夫》等被视为《我的一生》的组成部分。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诗坛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诗歌再度勃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诗人,与“黄金时代”交相辉映。

在20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俄罗斯诗歌和它的创造者一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留下了累累硕果。其间,由于中国诗歌传统的巨大存在,俄罗斯诗人们心仪中国这一诗歌大国,与中国诗歌文化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因此而丰富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在中俄文化关系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页。

这里我们首先应当提及的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安娜·阿赫玛托娃 (1889—1966)。这位女诗人在自己的国度被认为是20世纪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几十年间始终使读者怀有好感的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则被看成“复杂而伟大的时代百感交集并思考许多问题的现代人的抒情日记”(注:亚·特瓦尔多夫斯基:《安娜·阿赫玛托娃》,《复活的圣火》广州出版社,1996年版,第 109、111页。)

除此而外,她在诗歌翻译方面也颇有成就。

1965年,《诗人的声音:安·阿赫玛托娃所译外国诗人作品选》一书在莫斯科出版,其中就有她所翻译的中国诗人的作品。1969年出版的俄文版译诗集《东方古典诗歌》,也收有阿赫玛托娃翻译的中国诗以及印度诗、朝鲜诗和埃及诗。

6. 求俄罗斯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诗《有个声音宽慰地呼唤我》

一提起“安娜·阿赫玛托娃”这个名字不能不让人立刻想起冠在这个“最适合人的嘴巴和耳朵的名字 (сладчайшее для губ людских и слуха) ”之前的修饰语:“俄罗斯诗歌的月亮(луна русской поэзии)”、“20世纪俄罗斯的萨福和莫扎特(русская Сапро и Моцарт 20 века)”、阿克梅派杰出的代表人物(выдающийся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Акмеизма)等等这样耀眼的光环。

荣誉属于伟大的人。阿赫玛托娃以自身的天赋使自己同时代的人坚信她必将成为而且已经成为一代诗人。

她用自己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她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唱出了女性的内心情怀,揭开了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的新篇章。

安娜选择写诗的同时也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坎坷之路。她在早年就预感到自己的使命: Мне скоавл его месяца луч золотой 金色的月华打造了一枚戒指 И,во сне надевая,шепнул мне с мольбой: 睡梦中把它戴在我手上,附身低语: «Береги этот дар!Будь мечтою горда!» “保护好这件礼物!要对幻想充满骄傲!” Я кольца не отдам –никому ,никогда! 我决不让度这枚戒指―无论是谁,无论何时! 这礼物就是天赋的才华!安娜一生都珍惜这份礼物,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不放弃。

诗歌就她的生命,就是她的一切。 1889年6月11日(旧历)安娜出生在黑海沿岸敖德萨近郊的“大喷泉”。

父亲是一名退役海军工程师。当安娜决定要写诗时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为了不“辱没”父亲的姓氏她选择了曾祖母的姓氏――阿赫玛托娃,正是这个姓氏响彻俄罗斯整个文坛,而非“戈连科”。

安娜六岁时父母离异,这给她的童年遮上了一层阴影。她的无忧无虑的年华是在美丽的皇村度过的。

她最初的回忆献给了皇村:“富丽堂皇、翠绿欲滴的花园,奶妈戴着我去玩耍的牧场,杂色的马驹驰骋的赛马场,年代久远的火车站…”彼得堡(后称列宁格勒)这座城市与她的一生紧密相连,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在列宁格勒我成为一名诗人,列宁格勒是我的诗歌的空气。”在这里她度过了16年。

童年的生活环境给了安娜无穷的创作源泉。从小她便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第一首长诗《在海边》描写了自己的童年: Бухты изрезали низкий берег, Все паруса убежали в море. А я сушила соленую косу, За версту от земли на плоском камне. Ко мне приплывала зеленая рыба, Ко мне прилетала белая чайка, А я была дерзкой, злой и веселой И вовсе не знала,что это счастье. 和谐的韵律唱出了少女的天真无邪,这份回忆是她以后风雨飘摇旅途的怀念:“真想再变成海边女孩,光脚穿着鞋子,把发辫盘在头顶,用激昂的声音歌唱。”

《在海边》这首诗同时也预言了作者以后的爱情悲剧。诗中的女主人公遇到了一个王子: Смуглый и ласковый мой царевич Тихо лежал и глядел на небо. Эти глаза зеленее моря И кипарисов наших темнее,— Видел я ,как они погасли… Лучше бы мне родиться слепою. Он застонал и невнятно крикнул: «Ласточка,ласточка,как мне больно!» 然而王子并没有成为现实: «Он никогда не придет за мною, Он никогда не вернется, Умер сегодня мой царевич. » 王子的死使主人公痛失我爱。

王子是她的理想,是她的爱情灵感,是她执著的追求。这一形象经常出现在阿赫玛托娃的诗中,而且总是带有悲剧色彩: Слава тебе,безысходная боль! Умер вчера сероглазый король. …. А за окном шелестят тополя: «Нет на земле твоего короля…» 王子只存在与她的理想中,而现实是另一种情况。

1910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结婚,结束了长达6年的马拉松式恋爱。然而婚姻只是走向不幸的开始。

正如阿赫玛托娃所说:“我们俩作未婚夫妻的时间太长了,我在塞瓦斯托波尔,他在巴黎,等到1910年结婚时,他的激情已经消耗殆尽了。”婚后古米廖夫不堪家庭的束缚开始了漫长的非洲之旅。

而阿赫玛托娃一头扎入了诗歌的创作中。

7. 俄国著名诗人有哪些

鼻祖茹科夫斯基(1783~1852)原是从感伤主义蜕化而来,他的大部分诗歌远离现实,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谐,宣扬神秘的宗教观念,但他发展和深化了卡拉姆津对人物的心理剖析。

巴丘什科夫(1787~1855)的后期诗作也有类似之处。随着贵族革命的酝酿,又涌现了反对暴政、颂扬自由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 十二月党诗人雷列耶夫(1795~1826)的《致宠臣》 普希金(1799~1837) 《致恰达耶夫》 (1818)、《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

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 (1795~1872)、丘赫尔别凯(1797~1846)和马尔林斯基(1797~1837) 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广泛地表现社会的弊端和俄罗斯民族的智慧,形式活泼,文辞通俗。 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 拉热奇尼科夫(1792~1869)的历史小说和柯里佐夫(1809~1842)的诗,也包含许多现实主义的成分。

30年代的莱蒙托夫(1814~1841)继承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 果戈理(1809~1852)使俄罗斯文学的批判成分显著增强 别林斯基(1811~1848)和赫尔岑(1812~1870) 车尔尼雪夫斯基 屠格涅夫 纳乌莫夫(1838~1901)、90年代还涌现了一批文学新秀:魏列萨耶夫 (1867~1945) 、库普林(1870~1938)、布宁(1870~1953)、安德列耶夫(1871~1919)、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