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县衙的详细编制,明朝一个县衙有多少官吏-

  先说一下明朝吏的分类:

  包括司吏、典吏、提控、掾史、令史、吏、都吏、人吏、胥史、狱典、攒典、保贴共十二类。

县衙吏员分类:

  而在县衙中有司吏、典吏两个等级。

  司吏,明朝县衙中仿造六部设置六户进行分工,司吏就是这六户的负责人,相当于现在的县局级的负责人。

  而典吏,这是下面的办事员。

明朝吏员升值机制:

  一、役满

  吏员按照三年一考核,考满称职就可升职。

  县衙就两级,也就是快的话一个吏员三年在县这一级就到顶了。

  但吏的升职机会不仅在此

  在县级吏员司吏这级三年又是考核称职的话可从七品的县衙到六品衙门工作,重新成为六品衙门的典吏。如此往复可以到正一品衙门工作的提控。

  二、考满

  吏员在九年的工作时间三个役满考核为称职,称为考满。

  获得考满的吏可以获得官员出身。

  但是获得出身的高低和所工作衙门品级对应。

  四品以下衙门的吏员,授予杂职官员出身,也就是没有品级。

  但是在一品衙门工作的提控,就可以获得正七品出身,和县令一个级别。

  他们获得官员出身后可以参加听选,只要被选中委以官职,就可正式从吏员完成到官员的转变。

因此明朝的吏的升职看似还比较容易的,并且还有机会完成从吏变成官。

  明代县衙内部人员主要分官,吏,役三类。分工主要是官主决策,吏理文书,役供差遣。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即正官,佐贰,首领为朝廷命宫,数量极少。

  县官管一县的政务。佐贰,首领则分别负责劝农,水利,清军,巡稽等某一事物。

  吏员为吏部注册的公职人员,主要在六房,粮科,马科等房科中办事,处理 公文账册。

  役就是衙役则司职站堂,看管,守卫,催科,抓捕等事听候官吏调遣。

  明朝每个县衙的官吏人员多少是不一样的,明时一个大县的居民只像当于现在一个乡镇的人口,明朝为了减少管理历本,县下面的乡村都是由宗族自我管理,所以县衙配满行政人员,也是每个部门一个吏员带几个差役行政办公,基本上都是光杆司令,偶尔多几个人,也是正副手的区别,一个县衙里各部门的吏员都是平等的,相遇论资排辈不是按部门说话,而是按科举考取先后,年龄来论身体等级。

  明朝的吏几乎无可能升职到官,干的好只能升级到上一级部门,或者调到环境好生活富裕的地方接着做本职的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