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邺县在现在的哪里,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做邺县的什么-

  春秋到秦统一,这一时期内楚国的都城被称作郢。

  对“郢”地望的争议已经持续数十年了,目前并没有定论。至于曾经广泛传播的共识——楚都郢在湖北荆州纪南城,我是不信的。

  1.春秋刚开始,楚武王始都郢(此据清华简),任用鄀国(鄀国在湖北钟祥西北、汉水西岸)人观丁父为将,发动对罗、随等汉水中游国家的战争,根据这些地名之所在,可以推知春秋早期楚人的核心区应在汉水中游西侧。

  2.春秋中晚期,楚灵王被废,沿夏水将欲入鄢,郢中国人大惊。可见鄢郢相近,或此时的郢就在鄢,也即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仍然是汉水中游西侧的襄宜平原。楚平王时,《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云:“蔡侯朱出奔楚”,这一年是公元前521年。1955年,湖北宜城就出了蔡侯朱的缶;1987年又出了蔡大膳夫之簋。这些东西和左传相照应,足证春秋中晚期楚国政治中心在湖北宜城一带、汉水中游西侧。

  3.春秋晚期,楚昭王时,吴师入郢, 楚昭王“涉沮济江,入于云中”。这一条记载被一些学者当做郢在宜城的证据,有人当作是郢在当阳季家湖古城的证据。有人当作是在纪南城的证据,众口异辞。个人倾向于此时郢仍然在宜城境内楚皇城,季家湖古城可能性为次,纪南城为零。季家湖城址内出土有“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铭文铜钟和大型青铜构件及绳纹简瓦、板瓦等;竞坪王,即楚平王,也即昭王之父。同样在当阳赵家湖,有千座以上楚墓,春秋早中晚期一应俱全,墓主身份涵盖中下层贵族和平、贫民。目前湖北考古比较受关注的荆州熊家冢墓地,据推断属于战国早期到中期的楚墓。虽然其在荆州地界,但与当阳季家湖古城更近,或许沮漳河中游当阳和荆州西北部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政治核心区。

  至于吴师被秦楚联军打败后昭王迁都,《史记·楚世家》:楚恐,去郢,北徙都鄀。徐少华先生提出楚昭王徙都鄀应该是指位于陕西商密的鄀,这里的鄀便是上文提到的宜城的那个鄀,被楚人赶跑后迁到商密,又被楚人干掉。这里,和相好秦国挨的近,心里踏实。丹淅之地是楚国着力经营的地方。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有九座楚国贵族墓,最早到春秋中期,晚至春秋晚期,出土了王子午升鼎、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重器,其中的M2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一说为子冯,死于BC548)之墓。这些证据表明,春秋晚期的部分时间内,楚国的政治中心一度北迁到豫西南一带,但不是常态。

  4.纪南城南水门建筑年代最早定为春秋晚期,纪南城周围的楚墓绝大多数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春秋早中期的为数极少,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以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前段为主,这已经充分地揭示了纪南城的历史。纪南城作为楚国的政治中心,应该在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前段,对应着楚肃王到楚怀王这一段。纪南城在战国晚期早段后遭到废弃,有的墓葬开始打破城垣,城内也出现了秦人墓葬,这正与白起破郢相对。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楚国政治中心自战国中期到白起破郢(前278年),都在沮漳河下游的纪南城。

  5.此后楚国都城北迁陈、寿春,不再赘述。

  以上可以给出一定时期内楚国核心区迁移的过程:

  春秋早期到中期在湖北宜城境内、汉水中游西侧,楚皇城可能是战国中晚期的郢(鄢)

  春秋晚期曾迁至陕南,这应该不是常态的长期的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楚人核心区或许在沮漳河中游-季家湖古城附近

  战国中期以后到了沮漳河下游的纪南城

  邺都在今河南省安阳市。邺都的前生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当时名为葵丘。

  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任命西门豹为邺县令。西门豹在治邺期间,破除所谓”河伯娶妇”的陋俗,为后世所传颂。

邺都的末路

  隋以后由于战火连绵,加之漳河泛滥,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当年威武雄壮的古邺城和巍峨壮丽的铜雀三台已楼去台倾,不复存在。

  这样,始建于公元前685年,先后6次成为国都的邺城,从此湮没于蒿草之中,逐渐在地面上消失了。

湘浦烟波无旧迹, 邺都兰菊有遗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